- 区委统战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部署会 2024-05-08
-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各领域统战工作取得... 2024-04-25
- 嘉定区召开2023年度基层统战工作会议 2023-12-18
- 区委统战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2023-09-22
微信公众号

新成路街道民族工作风采
近年来,新成路街道民族工作在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办、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民族联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展了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果,使少数民族同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形成了一个“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大家庭。
抓组织领导,强机制建设,推动党的民族政策落地
强化领导机制。多年来,街道党工委每年召开2次及以上会议,专项研究民族工作,确定工作目标,审定工作计划。成立了街道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工委委员任副组长、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在12个居(村)分别建立社区民族工作协调小组,由党组织书记为组长、社区统战干部为副组长,民政、妇联、社区民警、就业援助员等组成,协同开展社区民族工作。
完善考核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街道党工委年度工作计划,设立相关指数考评,实行目标管理。对各社区、村民族工作日常开展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考评,持续提高基层单位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巩固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
设立专项经费。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走访慰问少数民族群众等。在南塘河社区设立少数民族之家,给少数民族提供专门的学习活动场地。
抓创新发展,强载体品牌,推动民族工作形成特色
近年来通过整合街道少数民族资源,组织发动少数民族同胞以“服务社区,和谐邻里”为宗旨,开展各类特色活动,探索少数民族服务社区新模式。
创建品牌,以点促进全面民族团结。在街道常住少数民族群众中,拥有一技之长少数民族同胞占一定比例,街道积极发挥这部分优势资源,拟创建“规范字普通话共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品牌,邀请部分党员干部、少数民族教师参与汉语言一对一帮扶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掌握汉语听说读写技能,解决不同民族间交流难题,推动辖区少数民族群众更快融入社区。
激发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引导少数民族中的党员同胞,参与街道“区域化党建联盟”工作,依托这一平台,积极参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居民代表议事活动,为社区建设、街道建设建言献策,共同为社区建设与管理出力,成为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八月底,街道开展了以“喜迎二十大,畅想新时代”为主题的小记者活动,少数民族老师朱继红带领大中小学生组成记者团,分组采访辖区内少数民族商户、劳模、老干部等代表人士,在街道发展和少数民族融合方面提供了多元视角,进一步展示了街道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良好风貌,为街道“乐居新成 幸福花园”贡献力量。
围绕中心,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发动少数民族同胞、少数民族志愿者开展广场为民服务活动,在嘉定宪法广场进行民族宣传、中医四诊、磨刀、剪纸、理发等志愿服务项目,2021-2022年上半年共服务居民300余人次。创城期间,少数民族志愿者积极参加创城迎检文明宣传、环境整治、交通执勤“三五”集中行动,为嘉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贡献了民族力量。
抓思想引领,强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宣传引导。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任务,每年坚持举办“民族学习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小区画廊、电子显示屏、黑板报、美丽新成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宣传新时期民族政策法规和社区民族工作,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工作,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去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少数民族白光荣老师自制工艺美术作品为建党百年献礼,增进了街道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心抗击疫情。疫情期间,为少数民族同胞发放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等100余套;切实服务保障辖区内清真饮食店正常生产生活,每月对清真饮食店进行排查,详细了解疫情期间生产经营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同胞主动申请疫情志愿者进行一线值守,慰问社区干部,赠送爱心拉面,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8名少数民族同胞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为社区捐赠爱心款5000元,为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了力量。
深化对口支援。加强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民族团结进步交流工作合作,2020年举办“民族一嘉亲”活动,向辖区少数民族同胞、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共向姚安县太平镇中心小学捐赠3000余件爱心学习用品。启动“爱心妈妈”结对活动,发动各族群众为少数民族儿童编织御寒物品。2022年,在区合作交流办的安排下,与云南省迪庆州拖顶乡进行结对,划拨援助资金5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文体设施建设项目,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