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委统战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部署会 2024-05-08
-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各领域统战工作取得... 2024-04-25
- 嘉定区召开2023年度基层统战工作会议 2023-12-18
- 区委统战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2023-09-22
微信公众号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列活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嘉定区教育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汇报
近年来,嘉定区教育局在市教委、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为依托,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关键领域管理,加强资源保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今年2月,区民宗办、区教育局联合制定了《在嘉定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切实提高区域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水平。
一、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培养情感文化认同
1.在主题活动中浸润育人
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最好载体。重点围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我们的节日、十八岁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主题和时间节点,精心设计开展好各类爱己、爱师、爱校、爱国、爱党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充分挖掘思想内涵,寓教于乐,强化文化认同,引领学生在活动的交往中增进相互了解,建立深厚友情,培育爱国情怀。重点围绕国家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三方面教育,铸牢民族团结基石。
图片
图片
2.在社会实践中增进认同
以体验式教育为核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社会考察中很自然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现代文化、现代审美和现代技术教育,达到文化认同的效果。如: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大众汽车三厂、上海汽车博物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接受科学技术教育;组织游览上海外滩、南京路、洋山深水港等,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树立“道路自信”;组织参观嘉定孔庙、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等,了解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和兼容并蓄,树立“文化自信”;组织参观顾维钧陈列馆、淞沪抗战纪念馆和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等,通过体验式教育,有效增进民族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文化认同。
二、重视课程文化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1.构建民族教育特色课程
各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中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政要素,在课堂上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嘉一中新疆班开设青年党校课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理想信念教育系列特色课程。西藏班实施汉藏“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防线,积极开辟校园“第二课堂”,建立20多个科学类、艺体类、人文类社团。同时,建立学科德育机制,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思想教育难题即时展开研讨,消除妨害民族团结的各类谣言。
图片
2.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各学校积极开展体系化、系列化、模块化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以传统节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举行主题升旗仪式。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书本资料核查,均未发现异常。全区着力加强区域思政课程建设,深入推进嘉定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发布“五个100”行动计划。开展嘉定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牵头制定《嘉定区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实施方案》,为区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探索有效经验,以高扬的思想主题引导学生增进“五个认同”。
图片
三、注重严管和厚爱结合,促进民族团结
1.强化法治行规教育
多年来,各校始终把法治教育贯穿学生管理工作始终,组织青少年学生以多种形式学习《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和《反恐怖主义法》等法规、文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坚持网上网下结合、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对接,通过制度化开展师生谈心谈话,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学生,端正校风、学风,将错误言行甚至违法行为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2.落实教师关爱帮扶
各学校通过师生结对形式,组织党员以及部分教师开展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结对牵手”活动。学生们碰到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难题、心理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等,都可以找结对老师,有效增进了师生感情。二是生生联动。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开学典礼、节日联欢、经典诵读等各种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嘉定一中还组织新疆班学生走进附近社区和敬老院,为社区居民和老人表演,得到一致好评。三是家校互动。各校全面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深化班主任和导师的作用,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关爱,做到导师与学生“每日能见面,每日有交流”。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及时指导家长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缓解家长的养育焦虑,构建家校共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