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定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办公室2024年度行政许可... 2025-02-27
- 区委统战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部署会 2024-05-08
-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各领域统战工作取得... 2024-04-25
- 嘉定区召开2023年度基层统战工作会议 2023-12-18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了解更多
从“心安”到“吾嘉” 民族工作的温度与力量
近年来,安亭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心安吾嘉”民族工作品牌,以“‘安’在共识”凝心聚力,以“‘安’在吾‘嘉’”互嵌共融,以“‘安’在共为”赋能发展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文化血脉相通、民族情感共融、社会治理协同的民族工作“融矩阵”,绘就民族团结、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
一、相关背景
安亭是上海的西大门,西接江苏省,处于嘉定、昆山、青浦三地的交界,是文化古镇、产业大镇,更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在地。镇域面积89.02平方公里,实有人口约 32.59 万人,共有42个行政村、42个社区居委会(含筹建组)。近年来,安亭镇围绕“心安吾嘉”民族工作品牌,探索“以品牌聚心、以服务暖心、以活动融心、以治理同心”的创新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群众从“有形嵌入”向“无形浸润”转化,从“心安”到“吾嘉”深化,感受“嘉”的温度与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安”在共识,文化浸润推动同心同向同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共识,为各族群众同心同向同行注入精神力量。传统文化结纽带。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药斑布互动体验活动。目前,基地在同济大学、数字汽车园、向阳村等各学校、村居、园区企业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共300余场,受众达3000余人。中华文化育新苗。融合校园思政课程、寒暑托班等内容,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创编民族课间操,打造文化长廊。目前已在各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50余场,民族课间操展演10场,覆盖学生3000余人。企业文化搭心桥。打造园区企业“午间一小时”中华文化体验项目,组织各民族企业职工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开展活动50余场,参与职工达20000人次。
(二)“安”在吾“嘉”,多元载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以“吾嘉”为情感坐标,着力打造多元交融载体,构建公共服务、宜居家园、城市生活、文化体验四大版块安居地图,增强阵地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融合互促。“一站式”服务融入“嘉”园。依托邻里中心辐射生活服务优势,打造“心安吾嘉”民族团结共享服务阵地,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联动机制,提供“一站式”民族生活共享服务。创建民族团结融合共享工作室,打造“榴光·品读”等开放式共享服务空间,建立集展示、宣传、体验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活动体系。阵地连续开展“我的安亭我的夏”等邻里音乐节、济邻系列美育活动累计120场次,惠及群众30000余人次。“邻聚力”活动培育“榴情”。常态化开展“邻聚榴情”主题系列活动,以“文化榴传”、“时光榴影”、“榴筑童心”、“榴籽同行”、“榴园追梦”六大子版块活动,加快各民族融入安亭生活和发展。活动共计350场次,受众6000余人次。
(三)“安”在共为,“榴”声力量赋能共治共建共享
打造“同心楼”、“榴声会客厅”等特色项目,将民族工作融入片区网格治理体系,全面激发民族代表人士在基层治理中的社区影响力和号召力。“网格+”推动协同共治。通过“同心楼”建设,以点带面,培育民族代表人士骨干,发挥榜样作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如安亭三片区的民族代表人士马如君带动楼组成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排查飞线充电等工作,推动社区加装电梯、解决社区雨污混排等“老大难”问题。目前志愿服务队伍在各片区网格累计开展服务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逾25000人次。“平台+”赋能协商共建。以南安社区“榴声会客厅”为协商载体,汇聚民意,开展活动累计22场,受众800人次,将社区“关键小事”在会客厅协商,共同破解中骏璟尚华庭北区建筑垃圾投放、物业管理等社区治理难题。同时,会客厅的故事也被编排成情景剧《“榴”香满亭“邻”聚力》进行展演。“领域+”助力成果共享。上海东华环球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持续资助云南贫困学生、扶持当地教育发展。上海君韬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订单合作推动云南绣娘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民族代表人士、上海安亭氢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邱鹏立足专业视角,撰写多篇建言献策助力嘉定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成效
安亭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精心打造“心安吾嘉”民族工作特色品牌,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新成效。一是更广的“浸润半径”在文化滋养中凝聚共识。通过系统化、场景化的中华文化浸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贯穿于社区生活、校园教育、企业活动等领域,有效促进各民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共识、激发共鸣。二是以更全的“活动资源”在情感交流中缔结团结。以构建全域覆盖、四季常青的活动、阵地、项目等多元载体,加强各民族群众情感联结,提升共居品质,显著拓展了交往广度、交流深度、交融温度。三是以更强的“融合发展”在社会治理中凸显作用。构建民族代表人士深度参与、片区网格协同联动的治理架构,有效激发各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推动其从治理服务对象加速转化为推动治理的核心力量,生动实践了“一栋楼带动一片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治理格局。

